傾盡一城花,只為奠一人。英雄城市,淚別國之英雄——黃旭華。今天(2月10日),“共和國勛章”獲得者、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工程總設計師黃旭華院士遺體送別儀式上午10時在湖北武漢舉行。
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,“英雄”的定義被賦予了新的內涵:他們不僅是戰(zhàn)火硝煙中的無畏者,更是和平年代里以智慧與信仰鑄就國家脊梁的奉獻者。
黃旭華院士的逝世,讓我們再次叩問:為何一位隱姓埋名三十載、與深海為伴的科學家,能成為跨越時代的集體記憶?答案藏在他用一生書寫的“深潛報國”史詩中,也藏在他為新時代英雄精神注入的深邃注解里。
他以“隱姓埋名”詮釋忠誠與使命,是無我的新時代英雄。
新時代的英雄,是那些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交織,以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境界踐行使命的奉獻者。黃旭華正是這一精神的典范。1958年,他接到核潛艇研制任務后,將名字封存于國家機密檔案,與家人斷絕聯(lián)系30年,錯過了父親的葬禮、母親的生日和子女的成長,只為“此生屬于祖國,此生屬于核潛艇”的誓言。這種“干驚天動地事,做隱姓埋名人”的選擇,超越了傳統(tǒng)英雄的悲壯敘事,展現(xiàn)了知識分子在和平年代以忠誠與智慧守護國家的獨特擔當。正如他所說:“對國家的忠,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。”
在功利主義盛行的今天,黃旭華的“隱忍”與“無名”如同一面鏡子,映照出新時代英雄的本質——他們不需要鎂光燈的追逐,卻以無聲的行動將個人價值融入民族復興的洪流。
他用“算盤磅秤”探索科技自立之路,是堅挺的國家脊梁。
黃旭華的一生,是中國科技自立自強的縮影。20世紀60年代,面對西方技術封鎖,他和團隊用算盤計算數(shù)據(jù)、用磅秤稱量零件,甚至從玩具模型中逆向推導核潛艇結構。1970年,中國第一艘核潛艇“長征一號”下水,僅用13年走完他國30年之路,性能超越美國首艘核潛艇。1988年,他更以62歲高齡親自參與極限深潛試驗,成為全球第一位下潛至設計深度的總設計師。這些成就不僅是中國核潛艇從無到有的里程碑,更向世界宣告:科技創(chuàng)新的核心密碼,是“千磨萬擊還堅勁”的韌性與“敢教日月?lián)Q新天”的膽魄。
黃旭華的實踐揭示了一個真理:國家的強大,從來不是靠“捷徑”與“依賴”,而是靠無數(shù)科研工作者在至暗時刻點燃的星火。他的算盤與深潛服,既是艱苦歲月的見證,更是民族自信的圖騰。
他用“三面鏡子”照亮后輩前行之路,是民族的精神火種。
黃旭華的精神遺產(chǎn),早已超越技術成就本身,成為激勵中華民族的精神火種。他提出“三面鏡子”方法論——用“放大鏡”捕捉問題、用“顯微鏡”剖析細節(jié)、用“照妖鏡”直面缺陷——培養(yǎng)了一代代科研人才。他捐贈個人獎金約2000萬元設立“黃旭華科技創(chuàng)新獎勵基金”,支持青年科研與教育。在上海交大,“旭華班”與“旭華路”承載著學子們“為海洋強國貢獻新力量”的承諾。這種“傳燈”精神,讓科學報國的火種永不熄滅。
真正的時代楷模,不僅在于自身的卓越,更在于能否點燃他人心中的光。黃旭華用一生證明:科學家的最高榮耀,不是勛章的光華,而是精神的傳承。
他在“深潛”中鑄就民族的精神海拔,是共振的文化符號。
黃旭華的傳奇故事,早已升華為一種共情共振的文化符號。他的話劇《深?!吩谖錆h上演時,觀眾直到謝幕才發(fā)現(xiàn)這位“普通老人”坐在席間;在中山路小學,他題寫的“成就頂天立地中國好少年”成為孩子們的座右銘。他的精神如深海燈塔,指引著后人思考:何為生命的意義?他的回答是:“獻身科學,追求的不是錢和權,而是真理?!?/p>
在物質豐裕而信仰稀缺的當下,黃旭華的“癡”與“樂”——癡迷科研、樂在奉獻——為浮躁的社會注入了一劑清醒劑。他告訴我們:真正的價值,在于將個體生命與民族命運共情共振。
深海無聲,精神永鳴。
紀念黃旭華,不僅是對一位科學巨匠的緬懷,更是對一種精神的呼喚。在百年變局的浪潮中,我們需要更多“黃旭華式”英雄:他們以沉默的堅守鑄就國之重器,以無私的奉獻定義時代的高度。正如他晚年所言:“如果下一輩子有機會,我依然選擇最艱苦的事業(yè)?!?這種精神,是民族復興最深沉的力量,也是新時代英雄最動人的注腳。
今天上午,武漢武昌殯儀館向群眾開放,哀樂聲中,自發(fā)前來送別黃旭華老人的近萬群眾齊聲高喊“黃老,一路走好”!深海無聲,黃老無言。但黃旭華的精神將永遠如核潛艇般,在歷史的長河中劈波斬浪,指引后來者駛向更遼闊的星辰大海。
來源:長江云
黃石廣播電視臺
微信公眾號
云上黃石
手機客戶端